欢迎您进入合肥国瑞集成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吴山镇牌碑路与青年路交口

邮箱:hfgrkj@sina.com


国瑞建筑科技服务热线:

13956034318/13955128846

疫情过后中国城市化方向的思考


“流动的中国”,流动的疫情。庚子鼠年这个春节,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都被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牵动。这种发端于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将“蝴蝶效应”释放得淋漓尽致,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

 

疫情下,发展特大城市的反思

 

流动的疫情,激发了全国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也引发了社会舆论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路径的反思。比如,日前著名经济学家李铁就撰文指出,中国发生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上一次是在北京,时隔十几年之后,又发生在武汉。类似的事件先后发生在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我们应该反思,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将来遇到的挑战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更多的挑战却显示在社会层面。

 

 

近些年来,很多经济学家和城市问题专家,经常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中国要发展千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才能够达到人口聚集形成的规模效应。他们大多以东亚的日韩为例,或者是以美国的纽约和英国的伦敦作为成功案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后发城市化的国家,无论是拉美的超大城市墨西哥城、里约、圣保罗等,还有印度的孟买和新德里等,它们的人口过度向特大城市聚集,带来的城市问题则更为严重。一方面是社会治理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口高度聚集之后,引发的“城市病”。


假如这次的疫情如果发生在5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对其的控制和管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结论显而易见,肯定要比特大城市的管控要容易的多。即使“封城”也不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而且可以迅速地在有限的空间内对疫情加以控制,人口的流动规模和范围,也不会像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那样能影响到全国和其他国家。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应该吸取国际经验,发展更多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是他们根本没有对这些具有所谓的城市发展经验的国家进行过深入调查。欧洲除了伦敦之外,就没有超大和特大城市。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大多数都是中小城市。美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10个,绝大部分城市都是中小城市。虽然东亚的日韩有东京和首尔两个超大城市,但是这两个国家的中小城市数量和人口之比,也超越了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大城市最多的国家,拥有21个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21个,140多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还有6个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目前还有几个城市试图要加入千万人口俱乐部。但是需要看到,中国的城市规模化进程,和其他国家的城市规模扩张,走的并不是一条道路。中国吸取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病”教训,防止人口过度涌入城市而形成的城市贫民问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国是靠高等级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来调动要素和资源,形成人口的聚集。由于中国的行政调动资源的能力远超出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以导致在三四十年之间,中国发展出几十个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当然就会引发新的“城市病”的产生。

 


武汉发生疫情正值春运期间,约有五百万人要回家过年,有在武汉就业的人回家乡过春节,也有在外地的武汉人要回武汉过年。因几百万人的人口流动规模产生的疫情蔓延更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大大增加了疫情管控的难度。如果发展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同时又无法解决人口落户问题,必然会造成了这类风险管控的难度。如果是在几万人或者几十万人的中小城市,即使有一定的流动人口,风险也会小的很多。但是在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我们不得不面对规模和流动的双重问题带来的压力。

 

 

中国14亿人口的城市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化进程。面对着人口多,受教育程度低,是否都进入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现在不是大城市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城市群的优势,带动和促进中心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同时在这些城市解决外来人口落户问题,会自动疏解特大和超大城市的功能,减轻它们的压力

 

 

疫情后的中国城市化的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能会长期持续下去,更不可能会改变中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化的进程,但它可能会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化的发展路径会有所改变,甚至是深刻改变。但疫情给我们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是深刻的,应当做政策调整。

 

一、充大城市共服务短板

 

 

医疗、教育、环境等公共服务的短板需要加大投资。没有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我们的城市化永远在“半城市化”的路上。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加大市场化的公共服务供给,让公共服务形成有效的消费市场。加强城市应急水平,提升医疗、生活、以及重大灾害的物资储备和能力。构建城市“智慧大脑”,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让智慧设施进入城市治理的管道当中发挥作用,推动公共服务智慧化和智能化。

 

二、提升城市治理的水平和质量

 

当前我国城市空间管理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力量相对薄弱,社区和公众的参与有限,基本上依靠行政主导。如果行政管治层面出现问题,就会缺乏补救机制,造成严重后果。在这次疫情爆发的过程中,这些问题显得非常突出。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提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大力提升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进一步控制压缩大城市规模,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疏解特大城市人口。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和完善中小城市功能,解决资源过度集中和平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降低人口流动总量。

 

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经过了40年快速城镇化发展的中国已成为一个流动的中国。很多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工作在城镇,但未在城镇落地生根,形成春运人流潮。要通过吸取这次大规模的疫情传播的教训,及早强化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外来人口市民化的进程,解决人口大规模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分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同时推动与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各种土地、财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以减少因人口流动而导致全国性危机发生的几率。

 

五、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过大,特别是在偏远乡镇,基础设施配套薄弱的问题尤为明显。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要以水利、道路、农村能源和通信等生产或生活基础设施为重点,统筹抓好配套建设,逐步构建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解决更多农民当地就业,减少农民大规模进城。

 

六、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在这场新型冠状病毒阻击战关键时刻,装配式建筑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争分夺秒的建设中大显身手,让全世界及全国公众看到了“中国建造”的高效以及装配式建筑的最新集成成果。装配式建筑除了建设质量好、效率高、施工快等优点外,建筑物还容易改造,一旦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要改建成特种医院或方舱医院较传统医院更显优势。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文要求应急救治设施鼓励优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代表未来建筑产业发展方向,在城乡建设中应用领域广泛的装配式建筑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