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合肥国瑞集成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吴山镇牌碑路与青年路交口

邮箱:hfgrkj@sina.com


国瑞建筑科技服务热线:

13956034318/13955128846

装配式建筑概念股票倍受资本市场亲睐,中金发布研报看好装配式建筑构件和设备生产龙头企业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上半年各地密集推出万亿投资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江苏、北京、云南、福建、河南等10个省市推出2020年重点工程项目清单,以交通基建和制造业为主。如云南2020年将推出5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河南发布980个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3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8372亿元;四川省2020年重点项目700个,计划总投资约4.4万亿元,年度预计投资6000亿元以上。据统计,10个省市公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约为25.5万亿元,2020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4.34万亿元。

 

事实上,在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会议上,稳投资作为重要政策工具被凸显出来。从重点项目复工复产的进度推进到各类要素的配给,以及应对疫情的政策措施中,各地都强力稳投资。以扩大基建规模稳定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再次受到瞩目。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

 

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四“新”,包括新的地区、新的主体、新的方式和新的领域。比如要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

 

那么,谁才是新型基建的最典型的代表?
 

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之外,还有没有更有代表性的行业领域?值得关注的是,在抗疫大战中,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先后拔地而起,让市场充分认识到装配式建筑的效率与优势。它也让我们认识到,号称新一代“基建狂魔”的装配式建筑,是新基建具代表性的方向。

近期,A股市场建筑、以鸿路钢构为代表的装配式块概念股涨如虹,其中鸿路钢构从2月4日低点9.55元/股,升至今天高点34.57元/股,不到半年,区间涨幅262%,北新建材、精工钢构等装配式概念股股价也屡创新高,成为大资金抢筹对象和市场关注热点。今年以来中金、平安、天风、兴业等券商相继发布行业研究报告,纷纷调高装配式建筑相关概念股综合评级。

 

中金研究报告认为,2016年起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进入快速推广阶段,为产业链企业提供技术变现渠道,企业面临盈利快速增长的机遇期。考虑到产业链各环节受益顺序、需求增速、行业格局存在差异,我们认为构件和设备环节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行业增长。我们看好变现渠道畅通、业绩释放确定性强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看好结构件龙头企业,建议关注装配式装修龙头企业和塔吊租赁龙头。

 

行业空间:到2025年新开工面积复合增速有望在15%以上
 
2019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45%,政策支持是核心动力。根据住建部数据,2019年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达4.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5%,近三年复合增速达54%;2019年装配式建筑以新开工面积计算的渗透率达18.4%[1],较上年提升4.6ppt。从各地出台的政策看,2016年起装配式建筑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具体方式包括土地招拍挂规定、财政补贴、容积率奖励等;我们认为政策支持是近三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强劲增长的核心动力。
 
沪、京、湘、浙是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四大前沿省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中央规划的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点地区”、因而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叠加浙江、湖南等地区拥有较为丰厚的产业积淀,目前上海、北京、湖南、浙江四省市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领先全国:2019年四地合计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占全国的35%;四地总体渗透率达31%,而全国其他地区装配式建筑渗透率仅10%。
 

2019-2025年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CAGR有望达16%。 预计在建筑方式升级的紧迫性以及中央政策鼓励下,各地将继续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在四省份的试点和示范效应下,其他地区装配式建筑渗透率也有望快速提升。我们预计国务院此前制定的“到2025年全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达30%”的目标有望提前、超额实现。假设2020-2025年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每年提升5ppt,则到2025年渗透率提升至48%,对应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达10.2亿平方米,隐含2019-2025年复合增速达16%。
 
 
行业发展阶段:2016年开启落地试点,当前市场化推广正逐步加速
 
2016年起正式开启示范试点,小范围内实现技术落地。政府长期以来持续支持建筑工业化发展,早在2006年前建设部即开始推行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主要任务是选取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进行技术研发;2013年在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下,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其中“推动建筑工业化”被列为十大任务之一,标志着发展装配式建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2017年住建部“行动方案”出台,同时各地发展措施相应出台,标志着装配式建筑示范试点正式开启;在前期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产业培育较为成熟的地区实现了一定规模的技术落地。
 

当前看:政策支持力度不减,技术突破和市场培育有望加速产品推广。“指导意见”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应坚持市场主导、政策推动。2016年以来装配式建筑快速落地主要由政府系列政策所推动,过程中建造成本、市场接受度、监管体系等均在逐渐完善。我们预计随着建造技术、产业配套、市场培育以及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未来行业有望逐渐进入市场推广期,届时龙头企业的前期投入积累有望随着市场的扩大而迎来快速变现。

 

政策:支持力度不减,标准规范继续完善。继2017年3月住建部开展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试点、确定了30个示范城市和195个产业基地后,2019年10月住建部通知组织申报第二批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我们预计有助于装配式建筑应用规模继续扩大。同时在政策引导方向上,前期装配式建筑推广以PC为主,2019年起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推动两大技术路线均衡发展。在标准规范上,2017年至今各项行业技术标准密集出台,为监管体系完善、推动行业规范发展打下基础,我们预计未来相关规范有望继续完善。随着中央保持较大支持力度、标准规范继续完善,地方政府也有望继续给予地产商、建筑承包商、构件生产商较大支持力度,支持行业发展。
 
产品:已形成阶段性成果,但成本仍有优化空间。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龙头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已形成装配式建筑相关产品、并已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根据住建部2016年底发布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PC(以50%装配率计算)和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单位建安费用分别约2,100、2,300元/平方米;其中材料费是建安成本的主要构成(占比在70-75%左右),也是当前装配式建筑造价中高于传统现浇建筑的主要成本项目,原因一方面是当前的技术水平下,为满足建筑结构强度、抗震性能等要求,装配式建筑天然具有更高的材料消耗(如楼板和外墙厚度更大);另一方面是产业链不够完善、预制率和装配化率不够高造成的效率低下(如设计、构件制造、吊装、运输环节效率均有提升空间)。我们预计随着生产工艺优化、产业链配套更加完善、预制率和装配化率持续提升,装配式建筑单位造价仍有降低空间。
 
市场:用户接受度逐渐提升,为大规模市场推广打下基础。我们预计长期看,未来政府支持政策将逐渐退出,行业转而通过市场化推广实现盈利,其实现前提除了装配式建筑较传统现浇建筑在不依赖补贴的情况下实现成本优势外,还包括装配式建筑具有广泛的市场接受度。2016年至今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吊工作量强劲增长,体现装配式建筑实际落地体量持续快速增长;虽然过去项目应用以政府项目居多,但从上市公司承接项目情况来看,地产商开发项目有逐渐增加趋势。
 

中金认为,回顾过去的装配式建筑行情,企业的盈利释放往往带动股价明显上涨。以杭萧钢构为例,2016年中央重要政策的陆续发布标志着装配式建筑行业正式进入落地推广期,叠加公司积极创新技术转让模式,共同为公司打通了盈利变现渠道;2016-2017年公司盈利快速增长,股价最大涨幅达145%。当前看我们认为,一方面行业正处于政策主导下的加速推广期,未来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培育将继续为行业的市场化推广提供动力;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更加成熟、模式更加清晰、龙头优势逐渐凸显;产业链正进入整体盈利快速增长的机遇期。我们建议关注变现渠道畅通、业绩释放确定性强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