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合肥国瑞集成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
-
-
-
-
-
技术研发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比例高达12.5%。花数百万元配备了先进齐全的科研设备,设立了企业研发中心。公司积极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从强化人才培养、强化科技创新、强化产品研发、强化产品质量入手,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科研团队先后引进了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领域知名专家丁成章教授等高端人才,全力打造一流科研创新团队
-
建筑体系冷弯型钢结构体系是一种密肋型板墙体系,源于轻木结构。该体系以“肋”(间距一般为400~600 mm的冷弯型钢墙柱、楼盖梁和屋盖梁)承受重力荷载并要求上下对齐直接传递重力荷载,以“板”(各类剪力墙板)抵抗由地震荷载和风荷载产生的侧向作用力
-

新闻资讯
联系方式
补齐农村住房短板 更高水平推进乡村建设
新华社北京3月5日报道,3月5日,备受关注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查。《纲要》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民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稳步解决“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在解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时指出,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要把乡村振兴放到国家综合安全的战略基础来考量。要把“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作为拉动内需的重点,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加快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仍分别高达2.64和2.11,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仍达2.56。目前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只有6万多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万亿)的比重不到15%。如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保障,把农村的6万亿消费品零售额增加扩容到10亿、20亿,今后的内需潜力后劲不言而喻。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将促进深耕挖掘乡村这一潜在的巨大消费投资市场,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的重要着力点。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居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乡村休闲旅游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促进深度开发乡村生态涵养、体验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以及城乡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格局。
当前我国农房以农民自建为主,仅凭农户个人喜好或者乡村工匠经验建房,工匠缺乏对建筑结构设计标准和规范的了解,普遍存在设计不合理,采光、通风效果较差,厨卫水暖设施落后,围护墙体无保温隔热措施,门窗气密性和水密性差等问题,建设普遍使用价格低、质量次的建材,施工缺乏专业的抗震设防技术指导,造成大部分农房达不到抗震设防等级要求,给房屋留下了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农房建设水平是乡村建设水平的真实写照,农房宜居性和周边居住环境质量与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息息相关。为了让农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同样享受到城市居民改革开放以来享受到的建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带来的便利生活和舒适体验,住上“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绿色农房,中共中央、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及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指导宜居型绿色农房建设。
2019年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2年,多数县(市、区、旗)建成示范农房;到2035年,农房建设普遍有管理,农民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普遍改善,农民基本住上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宜居型农房。

目前,河北、浙江、山东、四川、湖南、江西、河南、青海、陕西九个省份已出台方案,推动在农村地区开展装配式钢结构农房试点。如河南省提出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试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试点等工程率先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到2022年积极开展装配式农房试点,探索建设轻钢结构农房示范村1—2个。江西到2020年底,开工建设20个以上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示范工程,建设轻钢结构农房示范村不少于5个。江浙省选取杭州、宁波、绍兴作为试点地区杭州市临安区、绍兴市柯桥区作为农村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地区,探索建设轻钢结构农房示范村1—2个。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村危房改造、山区迁建安置农房等采用钢结构,引导广大农村居民自建住房采用轻型钢框架结构、低层冷弯薄壁钢结构等钢结构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然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首次提出“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乡村建设行动”的首次提出,充分展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着力点,即在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性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上铆足劲、做足功,用好乡村建设空间,形成城乡大市场互进互促的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围绕建设更加宜居的现代乡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要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支持新建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中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着力提高农房品质,深入开展新型农房建设试点,推广装配式钢结构等农房建设方式。
宜居型装配式农房设计科学、施工快捷、质量好、装饰装修一体化、绿色环保、舒适性和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造价接受度高等优势,推进宜居型装配式农房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房建筑质量,改善农房舒适性和安全性。加快宜居型农房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升乡村风貌的有效途径,更是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为制造业中小企业纾困的有力抓手。据有关专家测算,全国农村每年新建或改建农房近700万套,农房建设投资高达2万亿,若按2025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30%以上,宜居型装配式农房投资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

当前在乡村建设中推广宜居型装配式农房已呈多方共识,发展宜居型装配式农房的路径逐渐清晰,装配式农房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在诸多利好条件的助力下,国内一批有前瞻性的装配式建筑企业顺势而为,主动投入宜居型装配式农房生产建设中,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低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冷弯薄壁型钢—轻聚合物复合墙体建筑技术规程》,为全省宜居型装配式农房的设计、施工、验收提供了依据。合肥市城乡建设局颁布了《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手册》(轻钢农房建设篇),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宜居型农房建设试点工作。
合肥市长丰县在农房建设管理中探索的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宜居型装配式农房建设经验,受到住建部的高度肯定,被誉为“长丰模式”、“安徽样板”,作为宜居型装配式农房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经验在全国推广。长丰县吴山镇《官府人家》宜居型装配式农房项目入选住建部全国52家《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A级装配式建筑范例项目,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宜居型装配式农房项目入选代表目前全国装配式建筑最高水平的范例项目,为推进装配式农房技术创新和应用步伐发挥广泛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宜居型装配式农房龙头企业带领下,一大批宜居型装配式农房试点示范项目,点缀在江淮乡村大地上,为实施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实践样本,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开。
蓝图绘就千般景,扬帆破浪正当时。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肩负起改善亿万农民住房条件改善社会责任的居型宜居型装配式农房企业前景无限、未来可期。

手机网站

微信公众号